青銅的歷史發(fā)展
青銅是人類歷史上一項偉大發(fā)明,它是紅銅和錫、鉛的合金,也是金屬冶鑄史上較早的合金。青銅發(fā)明后,立刻盛行起來,從此人類歷史也就進入新的階段-青銅時代。
銅和錫的合金,有特殊重要性和歷史意義。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銅,但用作一般應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。荷馬在《伊利亞特》史詩中提到希臘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銅、錫、銀、金投入他的熔爐,結(jié)果煉成阿基里斯所用的盾牌。銅和錫的比例變化范圍很大(從殘存人工制品中測得,銅含量為67~95%);但在中世紀已經(jīng)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產(chǎn)生不同的效用。威尼斯圣馬可教堂圖書館收藏的11世紀希臘手抄本中列舉了1磅銅與2盎司錫的合金,即8比1的比例,這與后來使用的炮青銅相近。青銅較銅堅硬,熔點較低,容易熔化和鑄造;青銅也較純鐵堅硬,不同合金成分的青銅適于制造炮管和機器軸承。在工具和武器中,歷史上以鐵代替青銅并不是鐵本身有任何特殊優(yōu)點,而是由于鐵較銅和錫豐富。鐘青銅的特性是受敲擊時能發(fā)出洪亮的聲音。其含錫量較高,為1/4~1/7。雕塑青銅含錫量低到1/10,有時還加入鋅和鉛的混合物。鋅能提高硬度,軸承合金中通常含少量的鋅。青銅中加入少量的磷能改善其性能和強度;磷青銅含磷量鑄錠可達1~2%,鑄件只含微量;它的強度高,特別適用于作泵的柱塞、閥和套。在機械工業(yè)中也使用錳青銅,它含有少量錫或甚至不含錫,但含有大量鋅和錳。除用作工具和武器外,青銅也廣泛用于制作錢幣;很多銅幣實際上是用青銅鑄造的,其典型成分是4%的錫和1%的鋅。